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所知道的吴敬琏先生(4)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熟悉吴先生的人,喜欢称呼他吴老师,这些人大多并非他的学生,甚至不曾听过他的课。但是他们这样称呼确有道理,因为吴先生的气质、做派、待人接物

熟悉吴先生的人,喜欢称呼他吴老师,这些人大多并非他的学生,甚至不曾听过他的课。但是他们这样称呼确有道理,因为吴先生的气质、做派、待人接物的风格都太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无论你是谁,哪怕与他素不相识,在餐馆里,在火车车厢内,在机场候机室遇到他,只要你迎上去向他请教,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解答你的问题,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若是遇到记者采访,他更是要认真对待,务必把每个问题都讲解得通通透透、明明白白。他最害怕的是记者没有读过他的书就来提问,那样他便不得不把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从头说起,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说明,浪费宝贵时间。所以,每次陪他出席这种答问的场合,我都提心吊胆,怕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太空泛太笼统,或者太不专业,这会占用他太多的精力。我知道,如果问题没有讲明白就结束,他一定会纠结的。但是他不能太劳累,毕竟他已经是八旬老人了。

说他像一位老师,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透彻。我作为人文学科的编辑,对于经济学从来是不甚了了的。经济学家的文章,也常常看得一头雾水。但是遇到吴先生,却常感一些深奥的问题被他几句话点醒。

比如,关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主要的症结在哪里?我请教吴先生。他说是转变增长模式问题。他耐心地告诉我,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其实只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扩大投资,被称为粗放型;二是利用提高效率,被称为集约型。前一种模式,19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到20世纪难以为继。其实马克思早就分析过相关情况,认为不断追加投资会逐渐导致产能过剩(只不过,马克思用的是另一些词语),而且进一步分析产能过剩在民众消费水平不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原因是提高民众收入的钱被用来扩大投资规模),会导致两大问题:一是两极分化,二是经济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但是资本主义后来为什么没有灭亡?那是因为他们转变了增长模式,其中部分是新技术介入的原因。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遇到的,这就是转变增长模式的必要性。

他这样一讲,我茅塞顿开,好像一下就接触到了矛盾的核心:若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合理地控制投资规模,把功夫用在提高效率上。

于是我又问,投资规模多大才合理?一年的投资总额在GDP中所占的合理比例是多少?中国近年的情况如何?

吴先生告诉我,世界上多数国家,一般投资规模会控制在年度GDP的20%至25%之间。日本战后恢复时为刺激经济,曾到过35%。我国1958年大跃进,到过34%。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一般也在30%左右,但新世纪以来增长很快,有时曾达到50%,特别是2009年以后比较高,近两年已经有所控制。

当时我们正好在某省做新书推广,他马上拿出一张当地的报纸对我说,你看这报上介绍,这个省连续几年投资总额超GDP,这属于天文数字了。我问,他们这样投资,钱从哪儿来?他说一般是两个渠道,一是中央财政拨款(会影响其他省市的利益);二是地方融资。无论怎样,这种方法都不能持久,是短期行为。

吴先生解释说,这么高的投入,没钱怎么办?只有印钞票。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主张一个国家每年增发的货币应当和GDP增长率加上可接受的通胀率相等。我们的GDP年增长约7%-7.5%,可接受的通胀率最多3%,所以货币增发应在10%左右。但前些年中国因为扩大投资的需要,每年增发货币达到15%至20%,发得太多了。超发引起的结果,要么是物价涨,要么是房价涨,或者是两者一起涨。政府自然不希望物价和房价涨,便想用行政手段来调控,其实,中国政府该做的是管住钱,而不是管住物价。他联系别国的情况,说在一个不发达的经济体里,钱和实物的比例通常只是30比100;像美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钱和实物的比例也控制在100比100左右,中国则达到了190比100。这样货币的供应量就太大了。

他进而谈到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两难处境,指出经济疲软,需要加大货币供应,但减少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中国多年来依靠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的方法已经不奏效,进入了“投资效益递减”的循环,这样,货币政策变成紧也不行松也不行。

吴先生讲述宏观经济问题,总是那么深入浅出,又是那么一针见血。我边听边思考,不仅丰富了经济学知识,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增强了了解,而且似乎对自己从事的出版业所遇到的问题,也有了触类旁通的认识。

文章来源:《经济体制改革》 网址: http://www.jjtzggzz.cn/qikandaodu/2021/0318/622.html



上一篇:年至年上
下一篇:杜润生绕着绕着破了局

经济体制改革投稿 | 经济体制改革编辑部| 经济体制改革版面费 |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发表 | 经济体制改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