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重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如何在课程构建与实施中达成“立德树人”这

编者按:《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如何在课程构建与实施中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期,本栏目特邀专家——北京教科院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朱传世老师提出了分“三步走”,重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的策略。同时,我们呈现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近年来在“课程融合,整体育人”方面开展的大量有益探索,即注重发挥实践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遵循“融合、实践、自主”的原则,在课程与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单条腿走路相伴随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道德代价,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不可容忍的程度敲响了时代的警钟。这种由于改革维度缺失导致的三个高危代价首先而且必然由教育来配平。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整个教育系统基本上还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和低水平培育低素质人才的状态:上令下达,无令不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与时代发展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命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立德树人”明确了“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表达了上层和广大人民对教育的期盼,政府也正通过一系列行动显示提高国民素质的决心。这是一个契机,是真作为,将奠定国民素质基础这一千秋伟业。 我认为,要“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可以开展“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明确“往哪里走”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一个宏观导向性政策,具体化过程中要把握好“四性”,即人性、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育仍然保留人原有自然本性中的“善性”和“成长性”,培养具有“健康的身心”的学生;二是通过教育不断形成人的社会性格和文化性格,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学生。“方向性”是指“使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性”是指“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时代性”是指“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第二步:集中摸排“改革路障”的问题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障是体制机制,任何一项改革中难啃的骨头也是体制机制,因为这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多头并进式的革新和全面统筹。体制机制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换领导换政策”“朝令夕改”,让一批人从“吃教训”中成长为观望者、徘徊者。尊卑有别的科级制使教育改革者畏首畏尾,唯恐言多必失、功高盖主。论资排辈的职级制让锐意进取者深知“生命维艰”“道阻且长”,只好以缩头为上。这些体制机制挫败了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进取心,也沾染上了脂粉气,自然会传导到学生身上。 以管控为内核的学校育人整体环境,营造的是“禁声”“打压”“唯师是从”的方便管理的环境,而不是学生有序地自由表达和自由表现的环境。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与日俱减,懂得尊重的儿童要么变成了听话的“侍从”,要么变成了叛逆的“将军”。以分数为人才标准的考核评价制度,将人才的内涵窄化为每个学科课程只会做几道考题,将12年的基础教育变成了以牺牲学生休息、游乐、同伴交流时间为基本模式,以教材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时间掠夺,学历单调,游历几乎没有。分数为唯一利益驱动的教育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没有动力,越学越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精英教育为实际育人机制的体制默认和大班额授课制,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捆绑式教育,精英受到特别的关注,然而他们并非人人都忠实于自己的家园,其他学生则靠天收,他们不知道自己学会没有、学到了何种程度,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学会了没有、学到了何种程度,师生都“两眼一抹黑”。然而,就是这批学生,很可能要固守在家园,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他们只是陪读,没有具备聪慧的大脑,何来“万众创新”? 德育与教学分治体制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德育主德,教学主智,泾渭分明,而且在学校里,二者往往争抢时间和主导权,弄得教师们无所适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分治体制依然如故,班主任主德,科任教师主智。学科育人阵营的隐性体制秘而不宣,文科主德,品德课、语文课司德,其他课虽然也提渗透,但基本上不渗也不透。以贴道德标签为主要实施手段的教学操作系统,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一些课堂生硬说教、画蛇添足,不潜心研究学科德育言语环境和行为环境的问题。去个人情感、家国情怀、民族观念、社会理想的做法大量存在于课堂,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能以笑相对,都能快乐得起来,学生的情感发展走的不是心灵柔化的过程,而是心灵硬化的过程。少数教者给钱干活、教完走人的从教职业心理,必然成为学生的活教材。在庸俗哲学观侵蚀下的教师群体中,一些人持有官本位、钱本位、不与陌生人说话等思想与论调,并于言行举止中隐现,对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影响。 社会环境导致教育工作者持有两套道德标准、两套以上话语体系和行为模式,当着学生面是一套,背着学生是一套,而学生对此却了然于胸,自然习得。家庭和学校将学习尊奉为唯一的劳动,共同打造了劳动观念严重缺失的教育面貌。学校教育面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往往功亏一篑,轰然倒塌,三者之间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落差巨大,沟壑难平。而以学校出名为目的的教育功利化,一方面造成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使得教育浮躁之气过重,教育环境面临新一轮的“富贵性恶化”。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过于强调竞争机制,小组合作却以竞争输赢为终评,导致学校人际关系过分紧张,学生同伴关系异化。专家群体奉旨点赞,而不做悉心的科学指导与实验跟踪,既失语又失身份。资源单位算计市场得失,而对教育功能的开发却不怎么上心,似乎也无计可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优质资源分布不均,降低了道德底线,却提高了道德门槛,师生有目共睹,不做教育反思,反而顺势而教,以此激励学生“学而优则享”,显然是失了教育的本位。各学段割裂的问题还未解决,课程主题化、综合化过程中,各学段之间重复交叉的问题又显现出来。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整个社会矮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未得到高等教育的响应,类似大学先修课程基本上是摆设课程,因为高等学校既没有对接的学分认可制度,也没有对应的招生制度。 以上种种体制机制障碍,都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成了严重掣肘,有些是显性因素,有些是隐性因素;有些是教育内部因素,有些是教育外包围因素;有些影响教育的主方向、大格局,有些影响教育的微环境、小格局,不能不引起重视,也不能不全面诊治,否则整体育人的格局仍然是一个神话。 第三步:全面重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 以上路障,细加分析,实际上是教育生态出了问题。教育生态不良,我们还在沿袭并继续编织上千年一直在经营的低层次的优胜劣汰的教育生态环境,甚至这个生态系统中还缺乏一些重要的维度,如环境教育及教育的环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基本论断。当然,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它既有历史遗存的原因,也有教育社会化过度后脱离其纯洁性的一面。所幸,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提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思想。 重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不能简单地逾越前进道路上的路障,对此,需要系统梳理,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关,“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其实,《意见》的答记者问已经牵出了这根线。“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课改”意即“课程改革”。“课程”是中观概念,“教育”是宏观概念,“教学”是微观概念,“课程”就像一个担夫,一肩挑两头。以前我们的口头禅是“教育教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只顾专注于教学,低头拉车,对“教育”是不太理会的。现在,大家把目光聚焦在课程,就好比有了担夫。而且,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担夫,这意味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否则是担不起两头的。 如此,教育的景观便是: 人人都是一门课程。每一个人的这门课程都要想着对教育对象负责,都要为“立德树人”做贡献、做楷模。有了这种内心的观照,我们便营造出了教育的大环境,也会在意我们自身教育行为中的每一个小环境。学生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熏染,既学得,又习得,境界高远、思想高尚、大脑聪慧,这才是世间最大的公平,最有公平可能性的公平。 教育决策者是一门课程。他们会考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道德诉求、国际化背景下的各领域一体化进程、多元化文化交融共生中的民族立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过程中如何规避各类似乎不可阻遏的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如此等等,从而让教育决策正确且具有可持续性,协调各学段的课程、资源、环境、服务。 教育实施者是一门课程。他们会重置学校的权力结构、教育生态,让教育、课程、教学良性运转,所有人、事、景、物都成为教育环境中不可分离且协调有致的一部分。这里有冲突,但主要是在认识的冲突与交往的冲突中发展认知,使交往更顺畅;这里有情感场和价值场,大家在丰富的情感交流中发展情谊,在价值的碰撞中笃定信仰;这里有单科育人,也有学科综合育人,大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定为默认键,将有效教学与有趣学习、科学学习、有效学习设定为常用键。 教育支持方是一门课程。他们从另一侧供给教育,提供丰富且适切的课程资源,建设好自己所能提供的教育在场和教育实验,发挥自身实践育人的优势,让学生将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关联,将学与用、学与创引入学生的学习天地。 也许,有人说这太理想化了,而我要说,教育本身就是理想,教育人生本身就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人生,把长久以来失去的教育理想重拾起来,一步一步去推进“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理想就会一步一步切近现实,国民素质的改造就会有希望,民族复兴的前景就会更光明。

文章来源:《经济体制改革》 网址: http://www.jjtzggzz.cn/qikandaodu/2020/1113/483.html



上一篇: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农田水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经济体制改革投稿 | 经济体制改革编辑部| 经济体制改革版面费 |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发表 | 经济体制改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